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上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此,他多次视察督促粮食生产,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节约粮食。文传学院在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过程中,结合《米粒之华》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将以爱粮节粮为主要内容的粮廉文化教育融入实践中,达到通过实践深化教育的目的。
1.在劳动实践中加强粮廉文化教育
近两年,学校为每个学院划分了劳动教育试验田,学院充分利用这块试验田,带领学生种植葵花、大豆和油菜,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传授什么时间种植什么农作物,以及如何种植等农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验挖地的苦与累,除草的勤与繁,浇水的热与多中领悟粒粒皆辛苦的本真内涵,这与在餐桌上说“粒粒皆辛苦”要更有体验,更有成效。
学院在黄梅县虚心谷建立了实践基地,每年研究生要在基地参加为期三天昼耕夜读实践活动,生产劳动、食物加工和读书是基本的实践内容。除了耕地、播种、除草基本的生产劳动以外,学生学习生产传统的有机肥,也就是把野草和牛粪堆积起来发酵,然后用来种植农作物,这种传统有机肥的生产不仅保证生产出的粮食天然,有机,更重要的是避免土地因长期施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甚至出现重金属超标导致土壤污染,这也是一种藏粮于地,爱惜节约粮食的途径之一。
2.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加强粮廉文化教育
学生生产劳动结束后,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自己做饭。其中一项做豆腐,大家从泡黄豆、研磨豆浆、过滤豆渣、煮豆浆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干劲十足。在这个过程中,滤出的豆渣不能丢,依然要制作成豆渣饼或者豆渣粥食用,体现了对粮食的爱惜,正如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湖北日报报到的那样,“在‘吃干榨尽’一粒豆中感悟粮廉文化”。老师们还会不失时机的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教育学生,比如:麦子磨出面粉后剩下的麦麸,可以做饲料,也可以做成麦麸饼;水稻加工成大米后,剩下米糠可以榨油或也可以做成饲料;大豆榨出食用油后,豆粕可以用来生产饲料,粮食发酵蒸馏出白酒后,酒糟可以用来生产饲料。这些例子让学生深深领悟我们的祖辈,我们的劳动人民把爱粮惜粮做到了极致,我们应该学习、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3.在餐桌碗盘中加强粮廉文化教育
同学们做成了豆浆和豆腐,用竹筒煮除了白米饭,蒸出了大馒头。正是这种亲身参与到劳动中的活动,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理念,也对食物更加热爱与珍惜。在饭前同学们还集体进行节粮爱粮的宣誓,珍惜每一粒粮食,按需取用,不铺张浪费,践行了光盘行动,同学们表示以后一定会坚持这一习惯,让粮廉文化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节粮爱粮成为光荣传统。学院老师也自觉把爱粮惜粮的粮廉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粮廉文化的思政元素,结合《米粒之华》中的故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生活中教师以身示范,无论食堂饭菜如何,都不浪费,接受学生监督。
4.在文化上追本溯源加强粮廉文化教育
同学们不仅在昼耕劳作中体验感悟勤俭敬民务实、敬粮惜粮节粮的粮廉文化。在夜读活动中,大家还要从学习诗词典籍中追本溯源,追寻古人爱粮惜粮的传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在晚上的理论课堂上,带队老师援引白居易的诗词《观刈麦》,讲述农人冒着酷暑刈麦,累得精疲力竭却仿佛不知道夏日炎热,只想珍惜夏日天长,及时劳作的农作之苦,引发同学们对农民的体恤关爱情感。通过对古典诗词和农业典籍的阐释,同学们对粮廉文化所蕴含的见素抱朴,简食寡欲的修身文化、重农贵民惠民的政治文化、敬粮惜粮节粮的家庭文化、勤俭敬民务实的社会文化等内涵有了深入理解。
除了上述活动外,学院还组织学生到大悟县金岭村、安陆市湖北五言陆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在上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文传学院派出20名自媒体记者通过多元化的自媒体平台进行报道,让学生通过调研实践,了解更多粮食生产、加工、交易等知识,进而让学生产生爱粮惜粮意识。
下一步,学院将在校园精品文化活动--汉字听写大赛中引入粮廉文化教育的内容,扩大粮廉文化教育的受众面,扩大影响力。
(本文系赵双喜同志在“粮廉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